鹿兒島11天震逾700次! 日本防「南海強震」 目標減8成死亡數
鹿兒島11天震逾700次! 日本防「南海強震」 目標減8成死亡數
陳韻雯
日本今天(1日)召開中央防災會議,針對南海海槽,有高達8成機率發生大地震,擬定防災計畫。日本希望透過這個十年計畫,萬一災難來臨,可以降低八成的死亡人數,還有減少一半的建物損害。不過鹿兒島最近強震頻頻,過去11天,地震就超過七百次,日本正提高警覺。
日本政府針對南海海槽,評估有高達8成機率會發生大地震。(圖/Shutterstock達志影像)
鹿兒島縣十島村近日地震頻繁,連續11天內發生高達736次地震,引發當地居民極大恐慌。今日上午6點49分左右,鹿兒島縣十島村觀測到震度4的地震,而昨日下午6點半過後,該縣「惡石島」更是觀測到震度5弱的強烈搖晃。專家指出,這些地震發生於菲律賓海板塊隱沒帶,「吐噶喇群島」的海底山丘正以每年6公分的速度向琉球群島方向擠壓,造成地震頻發。日本政府已開始採取防災措施,包括提供防災包及建立緊急應變體制。
住在惡石島上的有川一則表示,地震開始時有向上頂起的感覺,接著變成左右搖晃,持續約10秒,震力強到讓立著的拖把倒下。十島村村長久保源一郎說,居民不安情緒正在逐漸升高,他們正努力準備應變體制來因應後續可能發生的地震。這種不安情緒可以理解,因為有感地震一波接一波,6月26、27日一天震10次,29日更是高達94次。
Weathernews LiVE氣象預報員山口剛央解釋,從29號開始地震次數再度增加,29號一天就出現94次有感地震,30號更觀測到震度5的地震,顯示一度減少的餘震再度增加。根據日本監測資料,包含「惡石島」在內的「吐噶喇群島」,從6月21日到7月1日上午11點,11天內地震次數高達736次。氣象廳特別提醒當地居民,近期還需注意震度5的搖晃。
熊本大學研究所准教授橫瀨久芳解釋,「吐噶喇列島」的地震頻發是因為海底的山和丘陵一直向琉球群島方向擠壓,每年以6公分的速度移動。雖然這些地震都發生在菲律賓海板塊隱沒帶,但「惡石島」與各界擔憂的「南海海槽」相距甚遠。「南海海槽」位於日本南方、九州東側的海中,可能引發最大震度7強震,伴隨30公尺高海嘯,預估將奪走29.8萬人生命、毀損235萬棟建築物。
熊本大學研究所准教授橫瀨久芳解釋,「吐噶喇列島」的地震頻發是因為海底的山和丘陵一直向琉球群島方向擠壓,每年以6公分的速度移動。雖然這些地震都發生在菲律賓海板塊隱沒帶,但「惡石島」與各界擔憂的「南海海槽」相距甚遠。「南海海槽」位於日本南方、九州東側的海中,可能引發最大震度7強震,伴隨30公尺高海嘯,預估將奪走29.8萬人生命、毀損235萬棟建築物。
日本海洋研究開發機構博士熊衎昕強調,歷史紀錄顯示下一次大地震絕對會來,只是無法確切預知發生的時間。針對漫畫家龍樹諒預言7月5日將有災難性大地震的說法,中研院地球所博士梁文宗表示,地殼從日本滑到台灣或香港的說法是無稽之談,民眾聽聽就好。
中央大學地科院教授吳祚任說明,若「南海海槽」發生地震,海嘯會沿著琉球島弧傳到台灣,約需2.5小時抵達台灣東岸,3小時抵達台灣南北部。他特別提醒宜蘭地區要小心,但海嘯高度預估在一公尺以內,不需過度擔心。
日本政府已超前部署,新增7個「備蓄物資據點」,並宣導民眾準備「避難包」。熊本大學先端科學研究部教授竹內裕希子建議採用「輪替儲備法」準備3天份糧食,即平常吃用,用完再補買,保持不會歸零的備蓄方式,這樣即使是賞味期短的食品也能納入備蓄,且在災害時能吃到平時熟悉的食物。作為同樣多地震的島國,台灣可借鏡日本經驗,用科學理性的態度面對可預見的災害,達到減災保命的目標。